
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是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質條件;精神生活既源于物質生活又高于物質生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精神富?!钡母拍?,卻曾提及“精神的富有”。在馬克思看來,“通過私有財產及其富有和貧困——或物質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貧困——的運動,正在生成的社會發現這種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樣,已經生成的社會創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創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恒久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由此可見,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也是共同富裕的精神特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精神生活的理論,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具有豐厚而深刻的價值意蘊。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包括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都離不開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馬克思、恩格斯多次闡述共產主義是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絕大多數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思想,主張共產主義社會生產是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以人的高品質生活為追求。在他們看來,共產主義社會不僅“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而且“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資料極大豐富,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得到極大提高的社會。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人民意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始終著眼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現黨派紛爭、利益集團偏私等現象,具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性。縱觀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發展史,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170多年發展史,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功實現共同富裕,更不要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以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生機活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特別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將進一步增強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同時也必將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發展的啟示和借鑒,展現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
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主義適應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能夠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主義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人類更高級的精神追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未來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鄧小平同志曾說,“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p>
中國式現代化順應了時代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既切合了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又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新需要,增強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能力,凝聚起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精神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本國國情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總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F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精神富有”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價值追求,這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的深刻價值指向,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和使命的堅守,以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
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生動體現。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為人民謀幸福,這個幸福既建立在物質生活豐裕的基礎之上,更體現為精神生活的富足。幸福是人類普遍的追求,追求幸福就是追求理想、追求未來、追求至善。幸福不僅是由內而外的愉悅,是人的一種良好的存在狀態,更是人類一切活動最高、最終的目的,是人們追求的終極意義。馬克思所理解的幸福在于自由自覺的創造,唯有創造才能讓人擺脫外界和自身的疏遠感,才能給精神以最高的享受。馬克思認為,雖然幸福不排斥需要的滿足和生活的享受,但這種滿足和享受是建立在勞動創造的基礎上的,是與勞動創造辯證地結合在一起的。人不僅是通過勞動創造獲得享受的條件,而且能夠在勞動過程中實現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獲得更深刻的幸福。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立場是人民立場。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對此,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文化建設為了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文化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繁榮文藝創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著眼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切實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其中,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客觀要求,也是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凸顯了人的歷史主體地位。人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在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離不開人的參與和支持,離不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馬克思主義認為,豐富的物質資料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只有社會物質財富涌流,才有可能實現人的解放和發展?!爱斎藗冞€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币坏┤双@得了解放,就會釋放出極大的能量和熱情,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確證人的本質力量,體現人自身的價值,凸顯人的歷史主體地位。
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價值要求。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都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統一體。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統一體。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如何平衡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史上的共同難題。傳統的工業文明,使人變成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技術性的動物和功利性動物,也就是把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這些國家和地區推進現代化的經驗教訓表明,重物質輕精神,見物不見人,往往導致人文精神的迷失,最終會遲滯整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就很好地平衡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現代化。所以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中國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內在價值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動的內驅動力,正因為有了人的需要才產生了人的各種行為活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創造需要、追求需要、實現需要的歷史過程,當滿足了一定需要之后,人們在自己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又形成了許多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動態的,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馬克思指出,“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人通過在對象化過程中發展自己,通過自身需要的滿足,確證自身的本質力量,不斷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既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條件,也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
(作者:梁家峰,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總編輯)
寶尚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