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樗里子是秦王贏駟的弟弟,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最初,陪伴贏駟去楚國求婚羋姝的,就是樗里子。那時,他們在街上偶遇羋姝和羋月,并在她們遭遇越人襲擊時出手相救。樗里子很快就察覺到他們所救的人是楚國的嫡公主,因為羋姝自稱“姝兒”。這也能看出樗里子的聰明,他善于從細節中找出線索。
雖然秦王一眼看中的是羋月,但樗里子卻被羋姝的氣質所吸引,認為她應該是秦王心中的理想妻子。事實上,秦王之所以求娶羋姝,并不是因為她的美貌,而是為了打破五國聯盟,借此削弱楚國的力量。即便楚王用廚娘冒充羋姝,秦王也毫不猶豫地要娶,顯然他真正想要的不是羋姝本人,而是楚國嫡公主的身份。
在秦王的眾多兒子中,贏蕩的身份是嫡子,但論軍功不如公子華,論聰慧不如公子稷,顯然不是太子最佳人選。秦王了解這一點,而聰明的樗里子應該也清楚。但為什么他仍力挺贏蕩,甚至違背秦王的意愿,竭力讓贏蕩登上王位呢?有人在網絡上猜測,樗里子與羋姝關系不清,甚至懷疑贏蕩是樗里子的兒子,但這些猜測多半是出于情緒化的反應,根本沒有依據。
首先,樗里子對秦王極為忠誠,絕不會對羋姝心生非分之想。雖然樗里子和秦王是兄弟,更是君臣關系,但他始終恪守君臣之禮。這也是為什么兩人能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秦王能夠信任樗里子,正因為他一心為大秦,守本分。
羋姝深愛秦王,絕不會做出背叛的事。她對樗里子以王叔之禮相待,主要是讓他為贏蕩提供一些輔導和建議。她的心思從始至終都在秦王身上,而非樗里子。羋姝甚至嫉妒秦王對羋月的寵愛。從這些細節來看,樗里子與羋姝并沒有特殊的關系,他們在支持贏蕩成為太子這件事上,更多的是出于共同的利益考慮。
展開剩余71%樗里子是贏蕩的老師,對他的性格與學識自然十分了解。既然他知道贏蕩缺乏帝王的才能,為什么還要力挺他呢?首先,樗里子認為,作為嫡長子,贏蕩登基是理所應當的,這樣能夠避免一場宮廷斗爭。贏蕩的嫡子身份意味著,盡管其他公子可能心生不滿,但最終會因為身份的差距而屈服。如果太子不是嫡子,那么庶子們必定會心生爭奪之心,最終導致兄弟間的血腥斗爭,國家陷入動蕩。
歷史證明,樗里子的考慮并非空穴來風。贏蕩登位后,秦國果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公子們各自爭奪權力,導致內亂不斷。即使羋月和公子稷得到先王遺詔,也未能避免三年的內亂。事實證明,樗里子的預見是準確的。秦王贏駟臨終時,與樗里子的妥協也是因為不希望看到兒子們因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
另外,樗里子認為,盡管贏蕩缺乏統治的智慧,但他依然有成長的空間。只要經過適當的培養,他仍有可能彌補這些不足,成為一位合格的帝王。然而,贏蕩的性格和行為卻并沒有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他受到了羋姝過度寵愛,根本沒有聽取任何忠告。即使登上王位,他仍然沒有絲毫帝王之氣。贏蕩寵信力士,任由他們侮辱朝廷將軍,最終導致司馬錯和魏冉等將領離職,秦國軍隊幾乎無可用之將。
更為致命的是,贏蕩最終聽信奸臣,舉鼎自毀。樗里子無法預見到這種悲劇結局,他的培養和期待最終都付之東流。
樗里子個人性格偏悲觀,總是會先考慮最壞的結果,因此在做事時格外謹慎。他推舉贏蕩上位,原本是為了避免秦國的內亂,但結果依然未能避免最終的混亂。而羋月則與樗里子不同,她堅定地認為,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必須毫不手軟。她果斷殺掉叛亂的公子,即使這意味著血脈親情的斷裂。她的理由很簡單:若不嚴懲叛亂,將來秦國仍會陷入無休止的內戰。
這時,樗里子心中充滿了不滿,他覺得羋月此舉過于冷酷,尤其是殺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心中頗感不忍。盡管如此,羋月依舊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她視大局為重,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秦國的長治久安。
樗里子這一行為方式,雖然出于善意,但他的過度謹慎最終導致了歷史的遺憾。與羋月相比,樗里子更難突破常規,適當的冒險可能更能帶來新的希望。而羋月則在對變化的適應和判斷上更為果敢,這也讓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成就更大。
從樗里子的經歷來看,有時過度保守并非真正的穩妥,適時的變革和冒險,才可能為我們帶來新的機會。
發布于:天津市寶尚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