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上海市公安局收到一封來自B站的感謝信,為公司周邊愈發順暢的道路通勤環境點贊。信中這樣寫道:“尤其是牽頭破解園區交通難題的倪嘉輝警官,為我司及附近企業解決了諸多實際問題,早晚高峰員工通勤時間平均縮短近20%……”
位于楊浦的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園區,集聚B站、抖音、疊紙科技等5000余家企業、十萬余名員工,晚高峰擁堵成為常態。

為了解決這一痛點,幾乎每個夜晚,楊浦公安分局交管支隊機動大隊副大隊長倪嘉輝都會到園區執勤,為疏導擁堵出謀劃策:優化信號燈配時、協調網約車平臺實施“錯峰分區”機制、新增7處臨停點并引入AI疏導……
這是倪嘉輝日常工作的生動縮影,也是上海公安民警以科技之智、務實之舉,服務發展之需、回應民生之盼的使命擔當。
圈層控流 源頭疏堵
交通擁堵,往往是比較凸顯的“大城市病”。作為一名常年工作在街頭巷尾的交警,倪嘉輝深知,要“治病”,絕不是“站站馬路”那么簡單。車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堵點”如何從源頭疏導?“開方問診”,成為倪嘉輝的工作重點。
五路交匯的五角場環島,是全市車流量最大、路網最復雜、商業體最密集的路口,工作日車流量可達12.6萬輛次,加塞、拖車尾、逆行等現象嚴重,成為“名聲在外”的交通堵點。

為了優化區域交通組織,短短三個月間,倪嘉輝走訪了解300余家商鋪、物業,了解企業需求;他巡線丈量了5條主干道、18個支小路口、23余公里道路;還運用支隊的“治堵系統”,詳細分析50多萬條基礎數據,梳理出4個重要擁堵點。
基于科學縝密的數據分析,倪嘉輝創新提出“圈層控流”理念,提議將五角場交通樞紐劃分為包含20余處主要路口和路段的“核心區、控制區、分流區”,分區施策,層級卸力。此后,五角場地區交通狀況大為改觀,在整個區域車流量提升7.5%的情況下,平均車速提升了12%,車均停車次數下降了50%。
智慧天網 覆蓋全區
在楊浦,交通事故處理有了新范式——發生事故后,駕駛員打110報警,核對信息后,在車內“坐等”無人機拍攝照片,即可駛離。
“無人機直接拍攝現場照片,可以直接上傳至‘快處易賠’。”倪嘉輝介紹,如今,7個無人機點位已織就一張覆蓋楊浦區58平方公里全域的“智慧天網”,3分鐘內可飛抵轄區任一位置。

“天眼”背后,是倪嘉輝與同事多年來以科技賦能警務實戰的生動實踐。
早在2017年,倪嘉輝就牽頭研發“地耳”(可全時段監控和實時預警的地面嵌入式稱重模塊)和“天眼”(安裝在警用摩托車上電子警察系統),成為交警監管大型車輛的利器,并在全市推廣。2021年,倪嘉輝利用警用無人機大幅提升交管部門對區域道路的感知力;2023年,建立利用無人機輔助處理交通事故工作機制,接處警速度提升約35%;2024年,搭建大型車輛行駛分析模型,推動全區大型車違法率驟降60%;2025年,將模型再升級,自動實時預警全區違規的大型車輛……
運用新質戰斗力,倪嘉輝積極探索超大城市交通治理創新。
剛柔并濟 有法有情
“我的命我自己管,要罰就罰,不要廢話!罰完了我好去送下一單!”一次在街面執勤時,倪嘉輝攔下了沒戴頭盔的外賣小哥小楊。對方情緒激動、態度惡劣,吸引了一大群人過來圍觀。
倪嘉輝深知,處罰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從思想源頭矯正錯誤,讓對方真正對自己的安全負責。他留意到,小楊腳上穿著一雙破棉鞋,便從這處細節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原來,小楊和在老家的妹妹相依為命,多拉快跑是為了多賺點錢供妹妹上大學。“其實我原本有一頂舊頭盔,因破損無法佩戴,新的頭盔還沒舍得買……”找到親情這個突破口后,倪嘉輝由淺入深講道理,最終小楊心服口服,主動繳納了罰款。
那天下班后,倪嘉輝自掏腰包買了一頂新頭盔,送到小楊所在的外賣站點。“你只有安全地跑,妹妹才能安心地讀書!”從這天起,小楊牢牢記住了倪嘉輝的這句叮囑。
倪嘉輝的“教科書式執法”兼顧“法、理、情”,剛柔并濟,既有力度,也有溫度;既處罰糾正違法行為、培植守法意識,又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倪嘉輝還是楊浦交警“肖玉泉中隊”的青年領頭人。他傳承弘揚公安英烈精神,接過幫扶身患殘疾的陳愛琳母女的“接力棒”;并帶領中隊結對36名困難老人,時刻關心他們的生活。
扎根基層一線,詮釋為民初心,這名“90后”交警,就這樣在車水馬龍的城市大動脈上,寫下自己的青春答卷。
寶尚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