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博
觀點
職業學校教育在推進“產改”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要充分發揮職校、工會、企業的協同作用,合力推進“產改”。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供堅實支撐。職業學校教育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在推進“產改”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
實踐中,各地職業學校通過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共建產業學院與實訓基地等方式,在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助力學歷與能力雙提升方面已進行了有益探索,為“產改”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這一過程也面臨一些挑戰:人才培養與產業快速變化的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產教融合“校熱企冷”、深度不足,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銜接不暢,以及“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制約了服務“產改”的效能。為更好發揮職業學校的作用,破解當前困境,需從以下幾方面系統推進。
第一,強化工會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引智入企、深化產教融合。
一是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由工會牽頭組建跨學科、跨行業的省級創新工作室聯盟。同時,對接企業技術需求和用工計劃,聯系職業院校教育資源,定期舉辦“引智助企”等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幫助解決中小微企業的技術難題。支持高等職業學校利用自有平臺,開發適配移動端的微課程、虛擬仿真實訓模塊,并引入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累積制度。
二是創新技能競賽與培訓模式,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開展精準化技能競賽與培訓,并設立針對產業工人的特色賽項。依托工匠學院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特別是在數字技能和智能制造等新質生產力領域推廣“校企雙元育人”模式。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支持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實訓基地。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與激勵機制,優化創新生態。強化權益保障與政策支持,推動完善產業工人薪酬分配機制,推動企業簽訂能級工資集體合同,探索對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股權激勵等多元分配方式,使技能水平與薪酬待遇相匹配。
第二,突出職業院校主體功能,強化人才支撐與多維培訓。
一是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高職院校應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密切關注全省產業發展動態與企業人才需求變化。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吸納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共同制定專業發展規劃。根據產業結構調整與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及時增設相關專業。同時,加強跨學科專業建設,培養復合型產業工人,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
二是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在課程開發方面,加強企業深度參與,由企業技術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組成開發團隊,根據企業生產過程與崗位需求進行課程體系開發。完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學校與企業共同對學生實習過程進行管理與考核,提高實習效果。
三是建立學歷教育與技能等級互認機制。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制定學歷教育與技能等級認證互通互認辦法,明確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教育學分轉換規則。高職院校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加強溝通與合作,建立學習成果互認平臺。加強對技能等級證書的規范管理,提高證書通用性,為產業工人職業發展提供便利。
四是優化培訓內容,避免同質化。高職院校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應明確各自定位,根據自身優勢與市場需求,開發差異化培訓課程。雙方加強合作與交流,共享培訓資源。同時,加強對培訓市場的監管,提高培訓質量,滿足產業工人多樣化、個性化的培訓需求。
第三,激活高校科技潛能,助力企業創新與“產改”深化。
一是構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協同機制。建立常態化企業技術需求征集機制,相關部門深入企業摸排。針對能源裝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精準掌握企業在研發、生產中面臨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形成規范、詳細的技術需求庫。同時,搭建線上線下供需對接平臺,定期組織企業與高校科研團隊開展技術對接會,促進雙方精準匹配。
二是深化產教融合,強化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協同。圍繞企業技術需求,凝練科技計劃項目指南,采用“競爭擇優”“揭榜掛帥”等方式遴選高校科研團隊承擔項目。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同時,共建研發平臺,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建設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三是打造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加速落地應用。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整合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法律咨詢等服務資源,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一站式服務。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通過培訓提升專業能力,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科技成果的有效對接與交易。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容錯免責機制,激發各方積極性。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教科文衛體工會)
寶尚配資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